大众日报
“要开放,修机场;要想强,上民航”,这一流行语在不少地方引起共鸣。
在东部,日照机场正在推进,不远的将来,可以从济南乘飞机去日照了;在中部,济南国际机场南指廊工程进展顺利,建成后,相当于新增一个现有规模的候机楼;在西部,不仅聊城机场在推进,“菏泽机场筹建处”也悄然挂牌。此外,青岛航空公司近日正式揭牌,计划用6年时间达到中等规模航空公司水平;济南—重庆—泰国、青岛—浦东—旧金山等国际航线近期即将开通……
各地正着力推动民航业发展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。但在发展民航业过程中,应加强规划引导,形成合力,避免分散建设、分散经营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。
航班量年均增长10%-20%
“民航业发展将长期处于黄金机遇期。”这是2011年出台的《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》对民航业发展作出的基本判断。
这个判断与民航山东空管分局工程师武晓川的亲身感受相印证。武晓川说,2004年以后,我省民航业进入高速发展期,每年的夏秋、冬春两次航班换季,航班量都保持10%乃至20%以上的增长。2011年至今,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,航班量增速有所降低,但仍处于发展的高峰期。
数据显示,美国人平均每年坐2.7次飞机,中国人平均每年坐0.2次,中国还有10亿人从来没坐过飞机,市场潜力巨大。城镇化的发展、城市人口的集中、人口的流动,也为民航市场增加了新的增长空间。
民航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觑,民航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是1:8,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18亿元,带动就业岗位5000多个。有个形象的说法,“修两三公里的高速公路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,但修建两三公里的跑道,却能把一个地区和世界连接起来。”外省已有成功经验,比如河南省,以郑州国际机场为龙头,建立航空经济区,打造人流、物流平台,带动了郑州国际机场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,进而辐射全省。去年,郑州航空经济区的出口占郑州市的80%,占河南全省的55%。
我省目前拥有8个民用运输机场,形成了以济南、青岛机场为枢纽,烟台、威海、东营、潍坊、临沂、济宁等机场共同发展的格局。去年,8个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约2400万人次,其中青岛机场1200万人次,济南机场766万人次。航空公司方面,被称为“齐鲁之翼”的山东航空公司拥有飞机68架,经营航线110余条,每周有2000多个航班;上个月,我省首家以城市命名的本土航空公司青岛航空公司揭牌,计划用6年时间达到中等规模航空公司水平。到2015年,我省基地航空公司力争达到6家以上,投入飞机总数160架左右。